国家能源局印发的《2025 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指出,要强化长时储能技术创新攻关与前瞻性布局。当下,我国风电、光伏装机容量已超越煤电,成本也不断降低,可其 “出力随机性” 问题突出。中国科学院院士赵天寿称,当前我国弃风弃光与电力紧缺并存,根源在于缺少能长时间平抑能量波动的储能技术,仅靠短时储能,难以支撑新能源大规模替代化石能源。
长时储能技术,通常指在额定功率下,持续放电时间超 4 小时的技术,其已成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必备技术,需在发电、电网、用户三侧全面布局。在发电侧,它能保障风光并网稳定性;电网侧可削峰填谷,提升输电通道利用率;用户侧则能通过峰谷套利降低用电成本。全球多国已将长时储能技术纳入战略发展关键方向。但现有储能技术存在局限,如抽水蓄能受地理条件限制,压缩空气储能效率待提升,锂离子电池适合中短时储能。
在众多长时储能技术中,赵天寿认为液流电池潜力巨大。液流电池以水系电解液为能量载体,功率与容量解耦,具有本征安全、时长灵活、循环寿命长等优势。不过,成本问题阻碍了它的大规模推广。以全钒液流电池为例,降低成本需从提高电堆电流密度和电解液利用率两方面入手。随着产能扩大与产业链协同,预计未来五年内,液流电池成本将大幅下降。
赵天寿建议,行业应集中攻克长时储能技术难题,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为实现长时储能技术广泛应用,还要加大技术研发,突破关键技术瓶颈;完善产业链布局,降低生产成本;优化政策支持和市场机制,助力商业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