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奇帆:生产性服务业将成未来经济最大增长极

2025-04-20   点击次数:13

4 月 8 日,由中国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粤港澳国家应用数学中心共同主办的 “湾区科技创新对话” 在广州举行。此次对话聚焦科技创新与未来经济发展走向,中国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常务副主席、重庆市原市长黄奇帆发表主题演讲,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指明方向。

黄奇帆指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在于提升生产力,而大规模产业链集群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也是国际竞争中保持优势的重要因素。他提出未来新质生产力发展有三大赛道:“1+10”(制造业 + 十大生产性服务业)产业链集群、传统产业数字化与绿色化转型,以及生产性服务业发展。

回顾世界经济发展历程,生产性服务业始终是 GDP 增长的重要引擎。在发达国家,生产性服务业更是占据 GDP 的最大份额。黄奇帆提到,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占 GDP 比重已从 1980 年的 10% 提升至当前的 27%,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巨大提升空间,未来有望达到 40% 甚至更高。以高端装备为例,像核磁共振、CT 等设备,硬件附加值最多占 50%,而专利、程序、操作系统等生产性服务业带来的附加值同样高达 50%,可见生产性服务业对推动制造业高端化至关重要。

作为新质生产力的孵化摇篮,生产性服务业孕育了众多独角兽企业。数据显示,生产性服务业独角兽在全球独角兽企业中占比领先。以苹果公司为例,这家没有实体手机生产线的企业,凭借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拥有十几万员工,市值高达 3 万亿美元。然而,目前我国与制造业紧密关联的生产性服务业链主企业仍相对匮乏,尽管华为已成为典型代表,但行业仍亟需更多类似企业引领发展。

对此,黄奇帆给出针对性建议,着重关注和支持五类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世界 500 强企业、生产性服务业领域龙头企业(如新加坡普洛斯、法国施耐德电气)、深耕专业产品产业链的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如华为),以及以希音为代表的产业互联网平台,以此带动生产性服务业整体发展,助力中国经济迈向新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