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月 12 日,在研究阐释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国家社科基金重大专项 “国家宏观资产负债表管理的重要意义、难点问题和机制创新研究” 开题会上,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院长樊纲分享了对该课题的深度见解。
樊纲介绍,该课题研究计划完备,课题组具备深厚积累。早在 2000 年代,学界就萌生相关研究设想,旨在融合经济存量与流量;2010 年,樊纲与课题首席专家张晓晶出版《中国经济再平衡之路》,探讨社会财富问题;2011 年,课题组正式启动中国国家资产负债表研究工作。
谈及研究难点,樊纲指出主要存在两方面挑战:其一,需确保国家资产负债表编制的准确性,依赖统计局宏观数据与央行资金流量表等核心数据支持,只有多部门协同配合,才能厘清数据逻辑、夯实编制基础;其二,要深刻理解资产负债表的价值,当前中国经济已步入 “摸清家底” 的关键阶段,完善资产负债表制度,对推动经济持续发展、释放居民消费潜力意义重大。
樊纲进一步阐述研究的三大核心价值。首先,彰显宏观经济管理能力。中国庞大的国有资产是重要调控工具,例如 “国资入市” 本质上是运用国家财富进行宏观调节。对比日本 1991 年经济危机时缺乏大规模国有资产的困境,中国更应探索国有资产的高效利用路径。其次,关乎社会公平建设。基于皮凯蒂的财富不平等理论与帕累托 “二八定律”,国有资产可成为调节收入分配的有力杠杆,通过为社保注资、帮扶低收入群体等方式,防范贫富差距扩大。最后,助力提升资本效率。针对国有资产闲置、公共设施收益评估等问题,需创新管理模式,借鉴美英地方债务治理经验,优化央地财权事权配置。此外,随着数字经济发展,比特币等虚拟资产、数字资产对经济的影响也需开展专题研究。
樊纲强调,开展国际比较研究时,汇率、通胀等因素导致的数据波动,增加了研究难度。他期待课题组攻克难题,产出高质量成果,推动社会各界尤其是决策者重视资产与财富管理,为中国经济迈向成熟阶段提供理论支撑与决策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