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国芳(1943.10.10-),河北省唐山市滦南县人,食品科学检测技术学科专家, 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国际AOAC Fellow,国际AOAC 2014年度哈维威利奖(Harvey W. Wiley Award)获得者。
1968年毕业于河北大学化学系;200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为河北大学全职院士。
庞国芳长期致力于食品科学检测技术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在农药兽药残留微量分析技术领域进行了开拓性的研究工作。
履历:
1995年,供职于秦皇岛检验检疫局的庞国芳去美国参加AOAC年会。在会场的墙报展示中,他看到一位加拿大学者提到了一种能够同时检测近200种农药多残留的方法。因为当时国内农药残留检测技术大多是单残留检测方法,即面对一种商品只能检测一两种残留,效率很低。他想,如果在实验室中采用这种技术,不仅工作效率将提升百倍,而且更适合国际贸易的发展。他萌生了研究农药多残留检测技术的梦想。虽然他的实验室当时还没有这样的条件,但他还是给加拿大的学者写信,索要了相关材料。
1997年,庞国芳到德国汉堡参观一家国立卫生研究所的残留分析实验室,了解了先进的仪器设备及技术。虽然自己的实验室不具备条件,但他与这家德国研究所建立了联系。
2002年,加拿大规定从各国进口的蜂蜜要检测250多种农药化学品。为此国家质检总局专门下文,号召全系统各技术部门参与攻关。庞国芳团队第一个向国家质检总局请缨,主动要求为中国外贸出口解决难题。在总局的支持下,庞国芳按照德国那家国立卫生研究所的残留分析实验室模式,从国外购买了先进仪器。经过海量科学实验,庞国芳团队实现了多项创新。
1982年,庞国芳从河北大学调入秦皇岛检验检疫局技术中心。
1991年,因为肉鸡中一种兽药氯羟吡啶残留不能检测,这成为中国肉鸡出口的卡脖子问题。庞国芳团队受命解决这个技术瓶颈。
1992年,日本因稻谷歉收,紧急从中国进口110吨糙米,其中要检测的农药残留多达60余项,包括拟除虫菊酯类的农药多种。利用多年的技术储备,庞国芳团队解决了这一燃眉之急。应AOAC之邀,庞国芳组织人员开展了农产品中拟除虫菊酯农药残留检测方法的研究项目。
1994年起,庞国芳等人对拟除虫菊类农药多残留展开了系统研究,发表了7篇论文。
1997年,AOAC委任庞国芳作为“中国肉鸡出口的卡脖子问题”这项研究的导师。按照AOAC的要求,他用了4年时间在实验室又做了方法经久耐用性的一系列实验研究。
1998年,庞国芳组织了6个国家和地区的14个实验室参加了协同研究,在国际上建立了AOAC标准方法,开创了中国学者研究AOAC标准方法的先河。
2002年,庞国芳组织10个国家和地区的18个实验室参与协同研究,建立了第二个AOAC标准方法—鸡组织中氯羟吡啶残留离子交换—液相色谱—紫外检测方法。时任AOAC首席仲裁专家、加拿大食品安全局马克尼尔博士指出:“这是一次名副其实的‘全球性’研究,有亚洲、欧洲、北美洲和南美洲10个国家和地区的实验室参加,为AOAC有限的食品中兽药残留检测方法增加了一个新成员。”
2006年后,庞国芳团队对茶叶农药残留分析方法学进行了系统研究,设立了8个研究专题,历时4年,获得研究数据51万多个,解决了茶叶中数百种农药残留同时提取净化的一系列难题,为组织AOAC国际协同研究创造了条件。
2008年4月,庞国芳受聘为燕山大学兼职教授,并遴选为燕山大学应用化学学科博士生导师(兼职)。
2007年,庞国芳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11年12月17日,庞国当选为河北省科协第八届全省委员会副主席。
科研贡献
长期致力于食品科学检测技术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在农药兽药残留微量分析技术领域进行了开拓性的研究工作。在研究高灵敏度、高选择性、高分辨率的多残留快速检测新技术、新方法方面和新型萃取、分离、富集等样品制备新技术、新方法方面多有创新。在检测技术标准化、工程化方面颇有建树,促进了我国相关行业外贸的发展。研究制定了141项国际、国家检测技术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