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海琼

2024-12-06   点击次数:16

国务院参事、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信息科学学院院长

北京信息科学与技术国家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长

 

戴琼海,男,汉族,1964年12月生,上海人,教授。1997年1月参加工作,2019年4月加入民革。现任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院长,北京信息科学与技术国家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长,民革中央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民革北京市委会副主委。中国发明协会会士,清华大学自动化系教授,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兼职教授、北京联合大学特聘教授,担任北京联合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的北京市信息服务工程重点实验室、车路协同自动驾驶北京工程研究中心、脑与认知智能北京实验室等市级科研机构。

 

戴琼海于1987年从陕西师范大学毕业后进入新疆跃进钢铁厂担任工程师;1992年考取东北大学计算机应用专业研究生,先后获得工学硕士、工学博士学位;1999年至2005年担任清华大学自动化系副研究员;2005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10年担任973项目首席科学家;2014年入选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201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20年被聘任为国务院参事。

戴琼海长期致力于立体视觉和计算摄像理论、关键技术研究与人才培养

 

科研成就

戴琼海主持承担了国家科技部重大基础研究973项目和国家基金委重大仪器项目,在立体视觉、三维重建和计算摄像仪器等方面做了基础性和开拓性工作 。他致力于开展多维多尺度计算摄像仪器的研究,旨在提供从亚细胞、组织到器官的多尺度动态观测数据,试图突破百万级脑神经连接的观测,揭示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等脑科学规律,为创建新一代人工智能提供支撑。

 

2022年10月,由清华大学戴琼海院士带领的自动化系成像与智能技术实验室团队,提出突破光学像差世界难题新路径。相关研究论文发表在最新一期《自然》上。

 

2023年11月,经长期联合攻关,戴琼海所在的清华大学研究团队突破传统芯片的物理瓶颈,创造性提出光电融合的全新计算框架,并研制出国际首个全模拟光电智能计算芯片(简称ACCEL)。经实测,该芯片在智能视觉目标识别任务方面的算力可达目前高性能商用芯片的3000余倍,为超高性能芯片的研发开辟全新路径。该成果近日发表于《自然》杂志上。

 

2024年,戴琼海、吴嘉敏副教授团队开展交叉合作,提出了计算光场新原理,建立数字自适应光学模型,研制了广域波前计算传感芯片,实现了超1100角秒(对角线)范围的大气湍流实时探测和预测;该成像技术具备大视场、高分辨、强鲁棒等优势,感知范围相比广泛使用的夏克-哈特曼波前传感器提升了近千倍。WISE芯片的探测视场等价于成百上千个波前传感器的总和,可广泛应用于现有光学系统,赋能大气湍流的广域探测和预测,修正大气湍流扰动,实现大范围光信号的高效采集与精准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