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稻葵:美国对中国的技术封锁,多数情况下会适得其反

2025-04-03   点击次数:9

3 月 27 日,中国公共外交协会于北京国际俱乐部仙鹤厅举办了 “临甲 7 号沙龙” 交流会。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院长李稻葵在此次活动中,围绕中国全国两会精神与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发表了主旨讲话。


李稻葵解读《政府工作报告》后指出,今年中国经济增长的两大核心任务为全力提振内需以及加速科技创新。值得关注的是,今年两会首次明确提出消费提升专项计划,同时首提 “投资于人” 理念。“投资于人” 与提升消费紧密相连,狭义而言,政府资金应向民生与社会福利方向倾斜;广义来讲,全社会上下需聚焦于为百姓增添幸福感、获得感与认同感。李稻葵举例,中国家庭高度重视子女教育,当下上海、浙江、广东等地诸多企业家踊跃捐建大学,地方政府也积极推动办学。通过兴办大学,不仅能留住本地青年人才,使其毕业后留乡工作,还能增强地方经济竞争力,这便是 “投资于人” 的生动实践。

谈及新质生产力,李稻葵认为,新质生产力是借助科技手段重新整合生产流程、产出新产品。提升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在于强化基础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升应用研究水平,并将成果落地企业。他表示,中国在这方面表现出色,中国每年有 1100 多万大学毕业生,其中 40% 攻读各类工程专业,每年工程类毕业生多达 440 多万,数量超过世界其他地区工科毕业生总和。

从华为、小米到 DeepSeek,这些高科技企业能够快速推出新产品,持续在科技领域创新突破,背后离不开庞大的工程师群体。中国工程师数量众多且年轻,思维不受传统束缚,这为科技创新注入强大动力,如 DeepSeek 的迅速诞生,就得益于大量年轻工程师的参与。

面对美国的关税、制裁及技术封锁,李稻葵明确表示,美国的限制措施虽会给中国技术进步带来一定挑战,但多数情况下会适得其反,反而加速中国自主创新进程,华为的技术突破便是有力例证。美国限制中国用户,致使自身一些优秀通用技术失去大量用户。关税保护短期内或能庇护美国相关产业,却会减缓创新步伐,长期来看,美国企业将逐渐落后于中国企业,进而影响美国经济增长。

此次交流会作为 “临甲 7 号沙龙” 系列经济专题的首场活动,吸引了 50 家中外媒体参与,反响热烈。它不仅为各方提供了深入探讨中国经济发展的平台,也让国际社会对中国在面对外部挑战时的经济韧性与科技潜力有了更清晰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