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经济学家姚洋:城市化将是未来经济增长点

2016-07-21   点击次数:482

       中国未来十年、二十年新的经济增长点还是在城市化上。目前我国内部的差距远远大于沿海地区和发达国家的差距,但正因为这份差距存在,我国才有了新的经济增长动力。要把城市化这篇文章做好,我们一定要改变现有的城市化思路,让人口更多的向少数区域集中。

核心观点
       在近期举办的“新型城镇化与流动人口社会融合”论坛中,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姚洋教授认为,如果把经济增长的宝全部押在技术进步上,可能会出现问题。中国未来十年、二十年新的经济增长点还是在城市化上。中国过去30多年的发展基本上局限于沿海地区,例如上海和美国的人均收入差距只有不到4倍,但上海和贵州的差距是7倍,我国内部的差距远远大于沿海地区和发达国家的差距。但正因为这份差距存在,我国才有了新的经济增长动力。要把城市化这篇文章做好,我们一定要改变现有的城市化思路,让人口更多的向少数区域集中。

图为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姚洋图为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姚洋

本文主要讲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我国的城市化和持续的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第二个问题是我国城市化道路的选择。

       不能把经济增长的宝全都押到技术进步上
现在经济已经进入了新常态,经济增长速度下行很多。下一步经济增长的动力在哪里?这是社会各界非常关注的问题。在这方面,党和政府已经做了很多的事情,例如提倡创新创业。这些都是对的。但我认为,要保持比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光靠创新创业是不够的。

       可以对比一下中国现在和日本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情况。二者具有可比性。一方面,日本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收入水平和中国现在的收入水平按照可比价格计算基本上是一样的。另一方面,日本在1973年以前和中国在2012年以前实行的增长模式也基本上是一样的,也是出口导向和投资驱动。1973年石油危机过后,日本的经济增长速度大幅下行。在这之后的20年,日本的平均增长速度只有3.5%,虽然当时日本还处于技术赶超的时代,多数的发明都是来自日本,日本的电器、汽车主导了全世界。探究背后的原因,是因为技术进步实际上是极其困难的,速度不可能非常快。同样,我国现在要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如果把宝全部押在技术进步上,可能会出现问题。

未来经济增长点在城市化
      中国未来十年、二十年新的经济增长点还是在城市化上。中国过去30多年的发展基本上局限于沿海地区,例如上海和美国的人均收入差距只有不到4倍,但上海和贵州的差距是7倍,我国内部的差距远远大于沿海地区和发达国家的差距。但正因为这份差距存在,我国才有了新的经济增长动力。
      根据经济增长理论中的收敛理论,如果两个国家采用相同的经济政策,那么低收入的国家就会比高收入的国家增长得快一些。将这一理论运用到国内也是一样的,如果内陆地区采用跟沿海地区一样的政策,内陆地区的增速就会超过沿海地区。这就是新的增长潜力所在。
      我国面临的经济周期导致了房地产业的过剩现象。解决过剩房地产的一个办法就是政府通过发行国债,把这些房子都买下来,然后以低价卖给老百姓,或者出租给老百姓,让大家的福利都提高。李克强总理提出了三个“一亿人”目标,这为解决城镇化中这三亿人的住房问题提供了很好的契机。

未来中国城市化之路怎么走?
      未来中国城市化之路怎么走?这是一个一直没有解决的问题。上世纪八十年代费孝通先生提出了小城镇这条路,这成为官方的城市化道路。我听他的博士生说,费老临去世的时候说也许他提出来的小城镇化道路是错的,他意识到小城镇不太可能发展起来。小城市的优势是不拥堵,可以让市民居住更舒适,但劣势是不集中。大城市具有规模效益强的优势,当然也有很多弊端。例如北京这种摊大饼式的发展模式背后有巨大的城市规划问题。
      一个很自然的想法是追求适度的城市规模。通过借鉴其他国家(如瑞士、德国、日本等)的经验,我们会发现这些国家的城市群解决了这个问题。在一个城市群里面,有大城市、中等城市和小城市。这里不存在所谓的最优城市规模,而是通过城市群的建设完成了城市化过程。人口最终必定会集中到少数区域里面。我们不必要去为一部分地方的衰退担忧。我国的几个中心城市区,例如珠三角、长三角地区,还可以容纳更多的人口。下一步的发展,我非常看好武汉、长沙这一带以及郑州到西安这一带,这里可以建设我国新的城市群。
      我认为,中国下一个增长点应该还是城市化,但是要把城市化这篇文章做好,我们一定要改变现有的城市化思路,让人口更多的向少数区域集中。

延伸阅读
在此前的演讲中,姚洋教授还从全球城市化发展的规律、中国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等方面,提出了他对中国城市化的建议,以及对城市规划的看法。

中国城市化的关键

      中国的城市化道路脱不开世界城市化道路的规律,这个规律就是人口向城市集中,最终形成大型的城市群,像我们现在很多地方遍地开花的城市化道路是走不通的,最终应该回到大的中心城市带动中小城市发展的道路上。学者们曾经设想过,究竟有没有一个最佳规模的城市化,比如200万人口?但现实的答案是否定的。由齐普夫法则分析可得出,各个规模的城市都是存在的,没有哪个规模的城市特别突出地多。没有最优规模,但城市化并非毫无规律可寻。虽然一个城市没有最优城市规模,但有可能存在最优城市化区域。全国范围内的人口可能会不断向多个区域集中,但并不会全部集中到大城市中,而是在城市区域内又会有局部的分散,即“大集中,小分散”的特点。

       从国外的经验来看,区域化的城市化特点也是显而易见的。美国的城市化区域主要为东北部地区,五大湖区域,南部及西海岸,美国中部的人口就非常稀少。日本的人口密度很高,但同样呈现出明显的集中化,主要集中于关东和关西,占到全部人口的40%-50%;联邦制的德国也是如此。回到国内的城市化发展,未来中国的人口将随着城市化进程向以下几个区域集中:包括已经形成规模的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和以武汉为核心的长江中三角。因为这些地方不仅周边人口众多,水资源也很丰富。

城市化要有一定的规划 不能全面开花

       稍微说一点城镇化道路的选择问题,过去30多年间我们虽然没有一个官方城市化发展的道路,但事实上我们基本上是按照小城镇这条路走的,但是在现实里小城镇这条路是走不通的,人口向大城市周边的集中是一个必然现象,我们国家在珠三角、长三角还有京津唐地区,这个是人口规模集中的地方。我们的城市化纸面上是说是要发展小城市,但是事实上没有做到,没有做到的结果是什么呢?
      事实上是大城市的无限扩张,大城市也没有限制住。比如说北京摊大饼似的搞了三环、四环、五环、六环,甚至有一段听说搞七环,这张饼越摊越大,造成产业和居住地分离,人住的非常非常的远,但是大家都要跑到城里来上班。如果早高峰的时候大家去坐一下地铁的话就会感觉到非常非常的拥挤,但是北京市已经是全世界地铁线路最长的城市了,我们还是不够用。估计到2015年,2020年还是不够用,主要的原因就是北京的发展几乎是没有任何节制的,没有任何节制的主要原因,我们说是造了一些卫星城,但这些卫星城基本上是睡城,是居住的城市,没有产业,这样造成产业和人口的分离,让我们在北京、上海、广州这样城市生活的非常非常累。

      我们新型的城市化怎么个新型,我想还是要有一定的城市规划,这个城市规划应该在区域范围考虑,人口向少数区域的集中,这是必然的,不可能说全面开花,每个省、每个乡、每个县都来城市化,都要发展小城市。就像一开始讲的案例,一个县人口要翻番,这是做不到的,只有把人口集中到珠三角、长三角,还有一些内陆的城市周边,但是怎么控制大城市,同时让中等城市,让小城市发展起来。这是我们新型城镇化必须认识到的一个问题。

来源:北大国发院BiMBA商学院、和讯网、区域经济研究网